为什么《史记》能流传下来? - hahabet.vip

为什么《史记》能流传下来?

2020-10-27综合

诚邀,谢谢。

我认为能流传下来原因有三:

第一,应该感谢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以帝王专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这种专制实质上也是赤裸裸的“一人治”,使统治者完全凭主观情绪来决定仕人的升迁罢黜,那么在这种率性而为的用人体制下,汉武帝拥有无上的权威。

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史记》,就取来写景帝和写自己的两部本纪,结果没有看到期望的歌功颂德,勃然大怒,删去了这两部本纪,后来这两部本纪就只有目录没有内容。但汉武帝并没有下令毁掉这部他认为“诽谤”的书,他为什么不加以干涉呢?要知道,同样英名一世的唐太宗就干涉过国家史官,不让其记录影响自己形象的事。但汉武帝偏偏容下了这个“谤史”,其度量之大,也是其他的皇帝所不及的。

汉武帝崇尚武功,八方远征,可能他根本就没有在乎史官的言论。 也可能汉武帝自知与其阻止,还不如放开,让其流传。他汉武帝坦坦荡荡,有什么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说去吧!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的推测,但是,汉武帝只须一把火,就能让它灰飞烟灭,让《史记》胎死腹中。甚至象秦始皇一样,“焚书坑儒”,要了太史公的小命。他毕竟没这么做,正说明了他的伟大。也正是汉武帝的大度,中华民族才多了一座思想的高峰,才有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传世。

在此多说一句,相比汉武帝,司马公倒显得气量狭小。东汉明帝诏问班固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于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汉明帝认为,司马迁讽刺时政过于激烈,违背了儒家“以礼节情”、“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获得了个人的名声,却非忠臣义士。东汉的司徒王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虽然这些评判有些极端,但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司马迁自己曾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入狱受刑并非因为写《史记》,而是李陵之祸。司马迁出狱后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史记》,他似乎没有对汉武帝的不满作什么修改。因在“李陵降敌”一事上思想观点的迥异把司马迁抛掷到了汉武帝立场的对立面,在他的笔下,没有了汉武帝的追逐匈奴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雄才大略,有的只是那个好大喜功、迷信方士的冷酷帝王。司马迁不仅揭露了汉武帝虚伪的人才政策,对其穷兵黩武之举更是大加批判,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汉武帝封禅求仙的迷信之举。虽然《史记》因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特点而不避“为尊者讳”,在此,我倒认为太史公有“挟私报复”的嫌疑了。

第二,得益于《史记》这部作品无可匹敌的伟大价值。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太史公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史记》是司马迁历经十三年,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史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史记》用二百余人的传记,表达了二千六百年间的人事变化和社会变动。再用若干表格和专题报导,作为补充。这种体裁,从此被史学家奉为圭臬,中国所谓“正史”,两千年来都没有跳出司马迁所创立的范畴。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第三,得益于中国历代史官唯真求实、秉笔直书、宁死不屈、恪尽职守的气节及对统治阶级的震慑。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曾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实际是说了两件历史典故。

晋灵公以襁褓之身继承了霸主文公的君位,国事由重臣赵盾代理。 灵公无道, 赵盾外逃(未出国境),后赵盾侄儿赵穿在桃园弑杀灵公。 后晋国史官董狐记载下:“秋九月乙亥,赵盾弑其君于桃圆”。赵盾辩解道弑君者赵穿,为何说是我?史官董狐说:你未出国境。 赵盾无奈,只好认可史官董狐的行为。在这里,他也没有杀史官董狐。 另一个典故是: 春秋的姜氏齐国在庄公时期,国政开始由权臣崔杼、庆封把持。 庄公通崔杼夫人棠姜,在崔府“抱柱而歌”,崔杼借此在府中弑杀庄公。 后齐国史官太史伯记载下:“崔杼弑其君”。为崔杼所杀,后太史伯的两个弟弟也和哥哥一样,最后崔杼无奈,只好任“崔杼弑其君”永载史册。 这两个故事,不管是“赵盾弑其君”也好,还是“崔杼弑其君”也好,都是反映了史官的气节。

中国古代史官所遭受的重 重厄难,并没有吓倒后来者,他们不畏 艰险,冒死直笔写史的精神气节代代相 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 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以史家应有的不 屈不挠的铮铮铁骨,以对历史、对后人 负责的可贵精神,秉笔直书史事,才使 许多历史的真相传诸后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直笔写史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也正因此,对统治阶级形成极强震慑,使他们不得不有所忌惮。

最后,简述一下《史记》流传过程:司马迁在《史记》的结尾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这就是史学大家的智慧,即使京师的副本遭遇意外,还有藏之名山的正本留存。那么,这两个版本,后来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据文献记载,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官至宰相,终于把《史记》公诸于世。这就肯定地说明,最后通过杨郓之手公诸于世的,是“藏之名山”的《史记》正本。

整个西汉年间,对史记还是比较推崇的。刘向杨雄等大儒都赞赏过。褚少孙等人也奉旨增补过。由于涉及本朝历史,而且对汉武帝有着极大的批评,因此西汉朝廷对《史记》控制极严,《武帝本纪》甚至直接删改了许多。因此,《史记》在西汉流传并不广泛,直到东汉前期,《史记》仍常是单卷别刊。魏晋之间,流传稍广,士大夫家多有其书。南北朝之间,史官和史书开始受到重视,《史记》的价值日渐凸显,史记被列入乙部(也就是史部),《史记》就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成了史部经典,正史第一。到了《隋书·经籍志》,甲乙丙丁四部更被具体改为经史子集四部,史家的地位更加固定,《史记》也就成为史部第一,史家绝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致函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2013dian.com/wiki/2788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柴进明知洪教头会输,为什么一定要鼓动林冲与之一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认为林冲是冒充的。 洪教头说的很明确。 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 也就是说,洪教头认为很多路过的犯...

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传奇人物?有哪些传奇事迹?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传奇的人物。经历奇特,故事 曲折,生动感人。从东北到全国,由台湾到美国! ?张学良:辽宁人,字汉卿。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死后,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年底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说起历史上这位则天皇帝,在中国皇帝当中也是能排上名号的!虽不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拟,也是能排上个座次。 为什么呢? 一、政治睿智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起,算是开始进入权利中心,身处高位之人如果不懂政治,是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的。 割裂门阀 禁...

《大明风华》中,朱棣和朱瞻基都称朱允炆为建文,符合历史吗?

朱棣对建文帝朱允炆的称呼有变化,但是在网红剧《大明风华》中,对建文帝朱允炆称呼为“建文”却是大错特错。 根据《明史》、《明太宗实录》等官方史料,朱棣从未称呼建文帝为“建文”,而是直呼其名“允炆”。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宪、...

袁绍、袁术为何不顾朝中袁氏而反董卓导致袁魁被灭门,袁氏势力大损?

当时在董卓身边的还有袁氏家族成员,袁绍兄弟还是依然选择讨伐董卓,最终导致了袁绍的叔叔袁隗、兄弟袁基被杀。 袁绍逃往冀州,董卓原本想通缉袁绍。有很多人劝董卓:“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汉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

1.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真正统一全国的。而不论是西周还是东周都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而不被国家认可。所以周人被淘汰。 2.因为东周时间太长。楚人,秦人,赵人都成了地方名词。如果秦国统一时间够久,那么叫做秦人的可能性很大。但毕竟二世而亡。所以秦人...

朱元璋一介草民,为什么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是一种什么信仰?

感谢邀请。朱元璋一介草民,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是因为要救黎民于水火,成就自己的霸业。元朝末年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并且日益激化。特别是地位低下的汉人,南人,频频起义。 朱元璋虽为一介草民,但他参加红巾军后,军纪严明,知人善任,很快成为红巾...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大臣都在旁边围观,没有人上前给始皇帝挡刀?

别瞎说,怎么没护驾!这话让秦始皇——彼时的秦王听见,得害死多少无辜啊。 尽管事发突然超出了人们的反应,但错愕也只是一瞬间,之后并没有停滞,而是做了该做的事。当时人员分两大部分:殿内参加“九宾”礼欢迎燕国使者的诸大臣,以及殿外负责安保工作的警...

《大明王朝1566》里的哪些细节让你觉得很恐怖?

这个电视剧中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最后的收场的两场尤其精彩,但却令人绝望。 比如,明世宗携日后的穆宗、神宗父子祖孙三代三人一同召见海瑞。这一幕明世宗向海瑞吐露的自己的帝王之术,也就是现在被很多人认为“有道理”的“清流浊流论”,内容大意...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大小姐,薇薇公主是谁?

就是宁三宁静怡,绝对没有错!!不是说她失踪过嘛?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微微公主就已经被替换了,可能是易容了!! 而且忘记在哪一章,微微公主不是自己在内心想过一句话嘛,那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安慰自己说南宫那样没关系,只要自己把真相告诉他,他就会回...

隋唐之间有过哪些政权?为什么都失败了?

隋唐之间,当时社会天下大乱有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这时的隋末朝廷乌烟瘴气,就像没有生命的皮球,任意地让人们踢来踢去各方势力争权夺利。隋政权土崩瓦解,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隋朝的大臣李渊起兵反隋,成功地取代了隋朝...

古代打仗时用旌旗指挥的人叫什么?

旌旗 (汉语词汇) 编辑 旌旗,jīng qí 1. 亦作“ 旌旂 ”。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瑒《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令世人同情,张太皇太后也表示怜悯,宣宗也表示了后悔之意,但是史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个老夫子是在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武功如何?

谢谢邀请,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有人说荆轲是个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个莽夫。 荆轲不是个莽夫,刺秦失败,纯碎是因为这家伙就是招摇撞骗的主。 作为司马迁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浓墨重彩,浪费了很多笔墨的主子,荆轲真的是...

华夏历史中战神的排名,为何没有吕布?

吕布虽然武功高强,勇力过人,但反复无常,总是跟在干爹屁股后面跑,没有什么突出战绩,随便拉出一个战神,吕布都需要仰视。 勇力不及项羽吕布膂力过人,曾经一人抵挡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大将,没有过人的臂力也无法开硬弓,射中百步之外大戟的小枝。但是和...

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关于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什么没有将子婴杀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汉高祖刘邦本人不可能公开说出具体原因,史籍也不可能有任何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靠现有的史料进行推测。个人认为,不在乎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避免引起项羽的误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项羽是不是天下无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至此,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可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项羽虽然厉害,但论计谋他不如张良,论战略部署他不如韩信,论脸皮厚他又输给刘邦,而项羽能称得上无敌的地方...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

贞观大闲人高阳的结局?

  高阳公主(?―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爱女。  高阳公主深得太宗钟心,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恃宠娇纵。婚后,高阳公主与和尚辩机私通,唐太宗知晓后大怒,腰斩辩机,杀公主奴婢数十人,高阳公主非常怨恨。唐太宗驾崩后,高阳公主,哭容不哀。 ...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